2014年4月30日星期三

黑心繁殖場 動物受傷害 政府修例欠妥 修訂再送立會

《成報》,2014/4/29

寵物店舖生意有價有市,名種狗隻的身價由數千到過萬元不等,令黑心繁殖場大行其道,不少環境惡劣、存在嚴重衞生及棄置狗的問題,當局曾記錄得逾半寵物店出售的狗隻,來自懷疑沒有合法牌照的私人飼養寵物人士,嚴重危及動物的福祉。政府為此於前年提出修訂139B動物繁殖及售賣條例,擬向繁殖者發出3類狗隻繁殖牌照,希望加以規管。不過,修訂建議沒有限制繁殖地點、發牌數目不設上限及亦無提及日後如何執法,惹來爭議,擔心成為「一樓一狗」的局面。當局原訂上月將修訂建議再呈上立法會,卻未見蹤影,計劃於本年內把修訂建議提交立法會審議。

  寵物店舖生意有價有市,名種狗隻的身價由數千到過萬元不等,令黑心繁殖場大行其道,不少環境惡劣、存在嚴重衞生及棄置狗的問題,當局曾記錄得逾半寵物店出售的狗隻,來自懷疑沒有合法牌照的私人飼養寵物人士,嚴重危及動物的福祉。政府為此於前年提出修訂139B動物繁殖及售賣條例,擬向繁殖者發出3類狗隻繁殖牌照,希望加以規管。不過,修訂建議沒有限制繁殖地點、發牌數目不設上限及亦無提及日後如何執法,惹來爭議,擔心成為「一樓一狗」的局面。當局原訂上月將修訂建議再呈上立法會,卻未見蹤影,計劃於本年內把修訂建議提交立法會審議。

  傳媒屢踢爆黑心繁殖場,社會對修訂條例的呼聲日高,漁護署於2010年展開調查,查閱了155間寵物店的狗隻來源,發現74%狗隻是來自自稱「私人飼養寵物」的人士,其中規模較大的10間寵物店,竟由1至2名私人飼養寵物人士供應過半數狗隻,顯示背後是有規模的黑心繁殖場。漁護署又估計全港約有200家住家狗場,利用狗主在家飼養寵物出售,便不用領牌肆意大量繁殖狗隻圖利,以避過法律漏洞。

憂釀「一樓一狗」局面

  漁護署於2012年提出修訂《公眾衞生(動物及禽鳥)(動物售賣商)規例》(第139B章),建議登記牌照日後會分為「甲類」、「乙類」及單次動物出售許可證等種。市民日後若在住所有4隻或以下未絕育母狗,出售狗隻時要先領「甲類」牌照;擁有5隻或以上未絕育母狗,出售狗隻時便要領取「乙類」牌照。至於單次動物出售許可證,則適用於準備出售單一狗兒的寵物主人,主人須持有該動物不少於4個月,每份許可證亦僅適用於一宗買賣和一隻狗。

  不過,修訂建議存在爭議點,由於甲牌容許4胎或以下的繁殖者,領取「家居動物繁殖者許可證」,就可以在家進行繁殖,但香港居住環境密集,若不限數量發牌予住家繁殖者,不排除會形成「總有一間在附近」的繁殖場;如果繁殖者不妥善處理狗隻,恐構成公眾衞生問題,為其他住戶帶來很大困擾。相對於外地如台灣,卻已立法禁止住家狗場,違法罰款5萬至25萬台幣(相等1.9萬港元至9.7萬港元)。

  斥當局法例形同虛設

  另外,漁農處只有22名人員負責執行巡查工作,令人質疑漁農處是否有足夠人手作巡查規管、一旦發現私人住宅發生懷疑虐畜事件,沒有執法權的漁農署是否可以入屋突擊?署方僅回應會根據掌握到的資料,進行調查,包括「放蛇」行動,若有足夠證據證實有人觸犯法例,就會提出檢控。

  大律師陸國雄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住宅屬私人地方,漁署除非有法庭指令,否則繁殖者有權不容對方進入;即使召喚警察陪同,除非情況緊急才可以進內。他續說,「但甚麼才知道情況危急?就算等到手令,對方又已經人去樓空,甚麼都做不到。」他斥當局修例時未考慮到漁農署日後的執法工作,法例只是形同虛設。

  立法會員議員毛孟靜接受本報訪問指出,漁農署建議向所有繁殖者發牌,猶如鼓吹市民加入繁殖行業,更形容條例容許繁殖者在住所進行繁殖根本是「不可理喻」。政府於前年將相關修訂報告呈上立法會,但至今仍無結果。漁護署回覆本報查詢指出,由於去年4月的立法會中,一些動物團體和寵物售賣及繁殖業界的持份者提出進一步的意見,包括反對設立單次動物出售許可證及甲類動物繁殖者牌照,故政府仍在敲定相關的立法建議,並計劃於本年內把修訂建議提交立法會審議。

  139B條例建議修訂要點  資料來源:漁農自然護理署
※修訂建議
  類別 現行規定 修訂建議
  提高違反發牌條件及非法售賣動物罰款 1,000元至2,000元 5萬元至10萬元
  提高漁護署署長權力 無權吊銷或撤銷動物售賣商牌照 有權吊銷或撤銷動物售賣商牌照
  繁殖牌照 動物售賣商牌照(附加規管繁殖活動的特別條件) 動物售賣商牌照、甲類動物繁殖者牌照、乙類動物繁殖者牌照及單次動物出售許可證

另稿:
「捕捉 絕育 放回」取代捕殺

針對流浪動物造成滋擾的問題,漁農自然護理署一向採取「先捕後殺」的方法,以控制流浪動物的數目,但此做法一直備受責難,而且成效亦不顯著。多年來動物權益界提倡以「捕捉、絕育、放回」(Trap-neuter-return)(簡寫TNR)的方式控制流浪動物數目,即捕捉寵物回來,再為其進行絕育及接種疫苗,然後放回其原來生活的地方,藉此減少狗隻繁殖數目,而隨着狗隻自然死亡,令數目逐步下降,毋須將之人道毀滅。

針對流浪動物造成滋擾的問題,漁農自然護理署一向採取「先捕後殺」的方法,以控制流浪動物的數目,但此做法一直備受責難,而且成效亦不顯著。多年來動物權益界提倡以「捕捉、絕育、放回」(Trap-neuter-return)(簡寫TNR)的方式控制流浪動物數目,即捕捉寵物回來,再為其進行絕育及接種疫苗,然後放回其原來生活的地方,藉此減少狗隻繁殖數目,而隨着狗隻自然死亡,令數目逐步下降,毋須將之人道毀滅。保護遺棄動物協會由本年中開始,在元朗區公庵路一帶推行為期3年的TNR試驗計劃,再收集更多數據,供政府參考,希望日後以此方法代先捕後殺的方式。

  大量捕殺釀「真空效應」

  保護遺棄動物協會(SAA)創辦人陳淑娟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大量捕殺區內流浪動物會出現「真空效應」,吸引其他地區的動物過來爭奪地盤,經過一輪廝殺後,動物會按本能加快生育以鞏固權力。她解釋,「例如甲區有足夠的資源,讓有30隻狗生存,動物會知道食物有限而減少繁殖下一代,如果把牠們移除,甲區騰出的資源會吸引周邊地區的動物遷入,而由於環境裏的可用資源增加,甲區的原有動物會與新加入的動物產生更多後代。

  她又稱,新加入的動物為了在環境裏建立領域,會互相爭奪食物和配偶,導致更多的打鬥和吠叫等行為,增加社區煩擾。換言之,漁農署一貫單一採取捕殺的方法,無法有效解決流浪動物的情況,甚至令人類跟動物之間的磨擦更多。

  針對問題所在,該會早於2009年起派出義工在元朗區,已為超過4,000隻動物進行TNR工作,當地區議員亦指期間收到的滋擾投訴數字大幅減少。由於有一定成效,陳淑娟表示漁護署已應允讓其擔任統籌者,計劃將由本年中開始在元朗公庵路「步旺汽車城」進行,目前試驗區內約有30隻流浪狗,流浪狗會受到密切監察和照顧,包括注射疫苗、絕育、餵飼等,並會比較試驗期開始及完結時的流浪狗數目,以評估試驗計劃的成效。漁護署發言人稱當局同意協助一直提倡有關方法的動物福利團體,在選定地點推行試驗計劃。當局會聘請機構進行調查及監察,計劃會以狗隻數字和投訴數作為成效指標。

另稿:
一切從動物權益出發

處理流浪動物,漁農處往往處於被動的角色,有熱心人為流浪貓狗福祉出錢又出力。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創辦人麥志豪屬積極行動派,他過去近10年,先後成立獅山行動組、成立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NPV)及動物保護專員,一切從維護流浪動物的權益出發,只因他覺得「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處理流浪動物,漁農處往往處於被動的角色,有熱心人為流浪貓狗福祉出錢又出力。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創辦人麥志豪屬積極行動派,他過去近10年,先後成立獅山行動組、成立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NPV)及動物保護專員,一切從維護流浪動物的權益出發,只因他覺得「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靠政府不如靠自己」

  原是廣告創作總監的麥志豪,不介意他人標榜他為「動物維權運動的活躍份子」,在1997年回流香港的他,開始投入本地流浪動物服務,他在2009年成立「獅山行動組」,在當時全香港流浪狗問題最嚴重的黃大仙地區工作,「山上超過300多隻狗,每晚在山谷吠叫,對附近居民構成極大滋擾,他們向漁護署投訴,但多年來漁護署採用捕捉、殺掉的手法,根本不見成效。」

  麥志豪接受本報訪問時表示,為了讓更多流浪動物受惠,他於2006年成立非牟利獸醫服務協會,在深水埗設置了4間獸醫診所,除了收取一般服務費,亦為經濟有困難的主人(如領取綜援者)提供廉價的獸醫服務。去年他開設了社區動物絕育中心,免費為全港的流浪動物進行絕育手術,迄今最少為2,000隻流浪動物進行了絕育手術。他透露這間社區動物絕育中心,是由一名有心人承諾全數資助開支,當中包括租金及醫藥費等,他透露這間中心每月花費逾50萬元。

  問及社會近年對流浪貓狗關注程度日高,牠們的生存空間會否提高?他卻抱持悲觀想法,解釋隨着香港的住屋需求日增、老店舖消失,人與動物的關係只會愈來愈緊張。不過,他認為透過教育,可以令下一代對動物有多一點包容。他現在會定期帶同動物前往不同的學校或機構進行演講,讓觀眾與動物互動,期望為下一代培養一顆愛護動物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