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1日星期五

漁署絕育失敗 梅窩流浪牛倍增

《太陽報》,2015/4/24

梅窩流浪牛群近年加添多頭新成員!年幼的稚牛雖然憨掬可愛,但原來近三年梅窩流浪牛數目已激增逾一倍。有知情人士透露,漁農自然護理署於一一年成立牛隻管理隊,替流浪牛絕育,惟效果成疑。有村民表示,梅窩居民雖然愛護牛群,惟牛糞處處和牛隻不時吃掉農作物造成滋擾,擔心至一七年梅窩新居屋相繼落成後,社區難以容納更多流浪牛,隨時令○六年屠牛事件重演。漁護署卻反指,未能有效控制流浪牛數量,因受梅窩居民及關注團體阻止。

五頭小黃牛在梅窩市的草地蹦跳追逐,一時用小牛頭鬥撞,一時又趕到媽媽腹下飲奶「醫肚」。小牛見到記者,更像小狗般親切地舔記者雙手。然而,根據漁護署資料,梅窩流浪黃牛由一二年的十四頭,增至去年二十一頭;水牛更由六頭增至二十頭。有保育組織透露,漁護署為梅窩的流浪牛群絕育,但只將公牛閹割,惟事後仍有雌牛「離奇」相繼懷孕,懷疑絕育計劃已失效。記者到訪當日,亦見有小牛互騎,似有發情迹象。

門前遺多坨牛糞

梅窩鹿地塘村村代表李國強表示,大多梅窩村民和旅客都喜愛溫馴的黃牛,但若然黃牛數目再增加,梅窩社區未必能負荷。他指,逾二十頭黃牛群每日在梅窩市散步吃草,沿路遺下一坨坨牛糞,令大量蒼蠅孳生,影響附近民居的衞生。而水牛有時脾氣較暴躁,去年更曾有水牛因打架衝入梅窩碼頭。記者訪問當日,黃牛群經過李家門前吃草,並享用村民為黃牛準備的食水,惟散去後卻遺下多坨牛糞,李苦笑道:「每日都係咁,無計!」

李又表示,牛群散步時又會「偷食」村民農作物,甚至吃光康文署的美化植物,「食完又種,(康文署支出)都數以萬計!」在區內種田的梁婆婆亦滿腔怨言:「食晒我啲嘢(農作物),又周圍屙屎!」她表示,牛群每日路過後都要「執手尾」,記者訪問期間亦見到她家門口有乾牛屎。她稱試過用木棒趕牛,卻被愛護動物的外籍居民喝罵制止,她自言一肚火。

「依家有五隻BB(黃牛),會複式上!」隨着梅窩將於一七年落成新居屋,梅窩人口會急增,李國強擔心若牛群數目再增多,隨時重演○六年捉牛慘劇。他憶述當時梅窩有百多隻牛,令村民不勝煩擾,最終漁護署捉走最少五十隻牛,不少牛隻被屠宰。「啲牛好講親情,捉佢親人會連自己都行過嚟畀你捉。」他希望政府應盡快撥款成立牛棚控制牛的數目,並僱用牧牛人,減少黃牛群對梅窩居民的滋擾。

面對流浪牛與日俱增,漁農自然護理署則指,由於有梅窩居民及動物關注團體反對並阻止署方對區內牛群進行絕育,所以署方未能把梅窩牛群納入「捕捉、絕育、遷移」計劃內,未能有效控制區內流浪牛數量。

議員促控制數量

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表示,漁農自然護理署近年為梅窩牛絕育,若效果不佳,應增撥資源處理,並應該趁小牛仍未踏入發情期前盡快進行絕育,以控制數量。另一方面亦應限制他們的活動範圍,讓梅窩牛盡量棲息於自然環境。


另稿:
團體倡設牛棚人牛共存

「人牛共存」是否長遠可行?梅窩牛牛之友主席何思敏認為,要解決流浪牛問題,應建立開放式牛棚,既可令流浪牛「有瓦遮頭」,又可由牧牛人看護牛群散步,減低流浪牛為附近居民帶來的滋擾,令流浪牛於牛棚享有固定地點休息之餘,亦可方便獸醫診治。另外,牛棚可起宣揚「人牛共存」的訊息,作自然教育之用。

見證農業歷史

另一關注團體「梅窩黃牛街坊關注組」成員Simon則建議,當局應對已生育,年紀大的母牛進行絕育,但他提醒不應將所有流浪牛都閹絕,以免絕後。他補充,梅窩牛除了對生態有幫助,亦見證梅窩的農業歷史,認為有必要保育。有關注團體又認為長遠之計是將牛逐步趕到山上生活,減少人牛衝突。

漁農署發言人表示,就牛棚建議涉及土地短期租約,現正與地政總署跟進。而對於趕牛上山,署方在考察後認為牛群會在短期內返回梅窩市,提議未必可行。署方會繼續與區內動物關注團體、鄉事委員會等溝通,以達致長遠管理流浪牛共識。


另稿:
增700居屋推優化工程

梅窩近年急促發展,工地處處。上址現正興建約700個居屋單位,預計將於17年落成,屆時將為梅窩帶來約1,000名居民。政府亦於13年斥資2億3千萬元,於梅窩作首期優化工程,包括行人通道、單車徑及沙灘等。但發展令梅窩的流浪牛承受量下降,控制牛群繁殖更見急切。

獸醫黎昌生表示,很欣賞梅窩的居民重視流浪的生存權利,但他解釋控制野生動物數目需長期投放資源。母牛的絕育手術是「大工程」,對母牛而言十分危險。相反,為公牛絕育就較容易,因此一般絕育手術都在公牛身上進行,但缺點是若有外來公牛加入牛群,就會令未絕育的母牛懷孕,白費功夫。因此絕育措施只能盡量減慢增長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