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5日星期一

動物文化教學誌(二)──當動物變成「BB」 / 陳嘉銘

2016/1/23 — 12:28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thestandnews.com/personal/%E5%8B%95%E7%89%A9%E6%96%87%E5%8C%96%E6%95%99%E5%AD%B8%E8%AA%8C-%E4%BA%8C-%E7%95%B6%E5%8B%95%E7%89%A9%E8%AE%8A%E6%88%90-bb/

(圖片來源:Flickr)
(圖片來源:Flickr)

「我以前隻狗叫BB。」有同學這樣說。那是我在「動物,文化,與現代社會」第二課裡故意提出的問題:「誰的家中動物被改名叫『BB』?」不出所料,至少一個同學有如此做法──因為對不少人而言,那個在家中令人快樂的小可愛,真的像個頑皮嬰兒,於是很多人也難禁叫他們「BB」;我就曾在動物診所,聽護士一句叫嚷:「BB主人!誰是BB主人?」多人舉手回應!

這個「BB」命名其實殊不簡單,那正是我在第二課所言的,動物進入家庭,以至被人寵養溺愛,然後想像到牠就如自己親生小孩,只是不足百年歷史。在此之前,動物就是動物,甚或僅有野獸想像,教人類意欲駕馭控制──尤其落在十七、八世紀歐洲殖民者的「雄心壯志」,就是要把蠻荒土地的奇珍異獸帶回歐洲土地,展示美洲獅亞洲虎非洲豹都被我收編的宏圖大業……那個時候,動物是為人展示或行駛暴力的工具。

後來十八、九世紀的工業革命,社會現代化而教人搬入都市,才讓人類由昔日鄉村大家庭,改而為核心小家庭延展生活。以歐洲作例,就可見本為中產與貴族才可在家養動物的條件,普及為一般人都可養動物的文化。「寵物」的英文「Pet」才變成了人們對小貓小狗的稱呼,以形容家中非人類動物,因為其本義就是來自法語的「Petit」,意謂細小、可愛,以至受寵與愛護。

是故同學說家中小狗叫「BB」,根本並不出奇,因為那並非少數人對動物名命的做法,卻是近百年的家養動物想像,教英語世界為小貓小狗也生出了「Kitten/Kitty」和「Doggy」被喊叫的方式,製造動物如同小孩的感覺──我家的十七歲迷你賓莎除卻有她的本名之外,更被叫作「寶寶」,相信都是「想像中的可愛」作崇,要我們不得不為本來就被改得可愛的動物名字,外加一些更可愛的「乳名」,強化人類對小動物的偏愛。

說是「對小動物的偏愛」,又說是「想像中的可愛」,是想表明,人類如此厚愛,其實不無吊詭──不錯,愛家中動物,也同時教西方動物醫學在十八世紀急促發展,為動物延年益壽,可也增加了「應用」動物的可能性,以至讓人把狗也帶上戰場──那是繼遠古的戰馬上陣之外,更有軍事狗隻在近代戰爭為士兵探地雷偵去路,而當然也會受傷需要醫治。是故說「對小動物的偏愛」,要強調的是「小」得被收養在家的動物,才真箇被厚愛,可遠及戰場的,甚或瀕危在即將消失的郊野森林的動物,就吊詭地不在人類寵愛之列!

至於說到「想像中的可愛」,就更可返回我們家中,撫心自問,即便家中小貓小狗,是否從來可愛,近乎自有永有?曾幾何時,當貓狗年紀尚幼,他們會因為幼齒初長牙仔發癢,把家中椅櫃電線衫褲鞋襪咬得如同賊匪洗劫,那個時候,你快樂嗎?又或者你對他們進行如廁訓練,卻總見他們隨心所欲通屋糞溺,那個時候,你會看著糞溺,表現愛溺嗎?更甚者,是貓狗老了,嘔吐處處,四肢無力,偶讓你回家就見他們失意地滑倒在自己的尿上,久久站不起來,那個時候,你想到可愛嗎?又或者,你工作回來,在門外就已聽到他們乏力嗚咽,知道他們就是跌到在冰冷的地板上起不來了,那個時間,你還可以有甚麼正面想像?

的而且確,小動物可愛,但當他們成為家養動物,那份「想像中的可愛」,遠不如現實的煩瑣與痛心般大得把人壓得喘不過氣!如果我們只憑「可愛」把貓狗帶回家,那就輕視了面對種種「不可愛」的承擔與責任,貓狗為此無辜,卻承受了整整百年的「可愛」標籤與定形,任由人揮之則來呼之則去──尤其觀及各個動物組織所列的被遺棄動物數字!

那就再次讓我為同學的一句「我以前隻狗叫BB」而感觸,畢竟她說,狗是養至老死,可老來仍被愛如小孩,就是言行一致的寵愛有加了。當動物變成「BB」,是我們加深了人類與動物的倫理關係,也同時矛盾地簡化了對動物的想像與感情,以至生出誤解、離棄……甚至以為「不是虐待就是善待」的取巧態度。對動物言行一致,畢竟困難,但既然現代社會打開了一道有條件去愛動物的窗口,我們是否更要探問大愛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