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12日星期三

相隔百年 再見螢火蟲  黃緣螢棲修復河道放閃

《蘋果日報》,2016/10/11

渠務署3年前為上水軍地河進行生態復修,將水溫高達35度、生物幾近絕迹的排水河,搖身一變成為傍晚螢光閃爍、可孕育不少物種的自然河道。專家指,河道經重新鋪砌、栽種植物後,吸引螢火蟲、蜻蜓、甲蟲自然到來繁殖,一晚出現的螢火蟲多逾40隻,當中更包括稀有、曾於本港消失一世紀的黃緣螢,盼日後可找到更多試點復修河道。

渠務署在3年前與香港螢火蟲館館長麥肇峰合作,在上水軍地河、錦田河、平田河進行改善河道生物多樣性、復修水生生物生境的試驗研究。渠務署新界北渠務部工程師譚傑帆指,過往排水河道設計首要目的為防洪,建造過程會令不少生物失去生存空間,上水軍地河在未復修前,河底用石堆砌,直接暴露在陽光下,水難以流動,遑論有生物生存。

用120萬改善河道

此項目獲120萬經費,麥肇峰指,3年前他只在軍地河找到寥寥數隻螢火蟲。為改善環境,他將石塊重鋪成3個10米乘20米的空間,營造孔隙讓生物棲息。同時栽種水葱、苦草等植物過濾河水,增加濕度。麥續稱,螢火蟲天敵是蝙蝠,為吸引螢火蟲來「定居」,他特地栽種3米高的蘆葦叢,令蝙蝠飛行時感應到有障礙物,自行撤退。新的設計令軍地河水質變成「活水」,螺、蜻蜓、蝴蝶等生物在近年接連出現,更成功吸引黃緣螢、大陸窗螢自行到來繁殖。麥肇峰遂嘗試培育邊褐端黑螢,亦成功存活。

每逢傍晚,軍地河均有數十點美麗綠光、橙光交替閃爍,美不勝收。麥肇峰指,現時一晚可在河道附近找到40多隻螢火蟲,顯示河道的質素得以改善,當中黃緣螢更是華南地區的珍貴水生品種螢火蟲,於2008年前消失了100年,全港數目一度只剩下250隻,故牠們能在軍地河出現,是很值得鼓舞的成績。

螢火蟲十分怕光,惟目前軍地河附近的街燈光線較刺眼,麥肇峰建議政府監測附近環境,他舉例指,日本政府曾改良街燈,令其散射範圍不會影響螢火蟲出沒的環境,港府宜參考以進一步完善復修計劃。

另外,元朗錦田河的項目以淨化水質為目標,當地過去有不少人為污染,只有紅蟲、水蛭等嚴重受污染水域的生物可在此生存。麥肇峰指,透過栽種蘆葦淨化水質後,錦田河已成功吸引青蛙、蜻蜓、大陸窗螢等生物自然繁衍,環境得以改善。平原河的試驗工程則仍未完成。譚傑帆指,渠務署的河道工程目前朝第三代方向發展,即在整治河道時兼顧生態環境,盼未來一年可獲撥款,在本港開拓更多試點展開工程。


另稿:
館長師承日本大師

現時本港大學沒有昆蟲學系,港人對昆蟲的認識,大多限於蟑螂。螢火蟲保育基金會主席、香港螢火蟲館館長麥肇峰多年來全情投入保育、復育螢火蟲,緣於2003年辭工到日本北九州流浪,在當地認識了現時年屆78歲的螢火蟲保育始祖中村光男,被對方大半生投身研究的使命和堅持感動,終長留日本拜師學藝。

籲勿蜂擁觀光拍照

麥肇峰說,日本在5、60年代受重工業污染,河流污濁,螢火蟲相繼消失,中村光男遂埋頭研究人工飼育,並鼓勵民間參與保育螢火蟲,最終令環境改善,更令當地不少村落,傍晚出現螢火蟲漫天飛舞的景象。一些日本民居更會自動自覺在晚上關燈,以免趕走怕光的螢火蟲。
在軍地河的生態復修計劃中,麥肇峰承襲了中村光男「最少投入」的概念,拒絕用機器改造環境,用原生泥土、材料構建螢火蟲安樂窩。他強調,不希望市民在得知計劃後如尋寶般找尋螢火蟲,「做呢個計劃唔係娛樂大家」,而是盼建立更多自然生物居所,提醒若大家蜂擁而至觀光拍照,對螢火蟲將是一場巨大災難。


另稿:
棲息地須水質優良

螢火蟲是水質的「認證」。根據生物指標中的水質評估,水質指標分四級,一級為最佳水質、二級輕微污染、三級中度污染,四級嚴重污染。香港螢火蟲館館長麥肇峰指,螢火蟲只會在一級水質的地方生存,換言之有有螢火蟲出沒的軍地河,水質達一級水平。

全球水生螢火蟲僅1%

麥肇峰指,螢火蟲是一種需具備優質生態環境才能生存的昆蟲,以其為標準改善環境,可保證蜻蜓、蝴蝶、澤蟹等其他生物均能存活。他說,改善環境後的軍地河,晚上站着30秒,平均可見到6至7隻螢火蟲,在該地生存的黃緣螢和大陸窗螢平均有10至20隻,而自行培育的邊褐端黑螢則有約11隻。他稱,大陸窗螢會發出綠光,每次閃動大概一秒;而黃緣螢和邊褐端黑螢則會發出橙黃色光,前者閃動頻率較急速,一般0.3秒一下;後者則為0.3至0.5秒。他又指,黃緣螢屬水生品種,即其幼蟲生活於水中,目前只能在本港、台灣、華南地區找到,而在全球2,000多個螢火蟲品種中,水生螢火蟲只佔1%,可見其非常珍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