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7月20日星期四

母豚生育力降 乳汁受污染 小白海豚比率新低

《蘋果日報》,2017/7/19

本月初一隻懷孕的中華白海豚在南丫島擱淺,一屍兩命。海洋公園初步懷疑是難產死亡,自2006年起至今,已有30條幼年中華白海豚擱淺。漁護署的監察報告顯示,去年幼年中華白海豚比率已跌至新低,僅得1.8%,只記錄1條嬰年期的海豚和20隻幼年期的海豚。有海豚專家指,幼豚數目越來越少,本港海豚族群正面對老化問題。

本月2日有一隻雌性中華白海豚在南丫島桔仔灣擱淺,海洋公園保育基金在現場解剖時,在其體內發現一條未出生海豚,身長1.02米,初步懷疑難產導致母子死亡,但亦需多方面研究及參考其他地方個案以確定死因。

去年僅錄得一條BB豚

一屍兩命個案引起社會關注,根據海洋公園數字,自2006年起保育基金曾接報跟進104條中華白海豚擱淺個案,當中30條是幼豚,幼豚擱淺比例幾近三成。

海洋公園回覆查詢指,由於很多擱淺個案的屍體已屬嚴重腐爛,難以確定其死因。根據過往紀錄,沒有發現年幼海豚的主要死因。而有可能導致年幼海豚死亡的原因包括先天缺陷、餵哺不足以至過瘦、以及母體乳汁含污染物等等。據過往研究初步顯示,中華白海豚體內積聚有機污染物、鉛和水銀等重金屬,導致其神經、免疫及生殖系統,以致肝臟解毒功能受損。

漁護署數據顯示,去年只目測到1條嬰年期海豚,幼年期只有20隻,幼豚比率跌至1.8%,是有紀錄以來新低。2009年港珠澳大橋初動工,當年幼豚比率有7.4%。報告警告,過去15年幼豚比率持續下降,令人嚴重關注海豚未來的數目。

幼豚數量下降,活動範圍亦越來越小,報告指出幼豚自2013年起在大嶼山東北消失,其後在2015至2016年在整個北大嶼山海域消失。現時大嶼山西北海域、東北海域和東南海域基本沒有幼豚出沒,去年只記錄一隻幼年期海豚在港珠澳大橋香港接線附近出沒。現時大部份幼豚在大嶼山西南面的分流、雞翼角等地,報告警告幼豚分佈範圍在過去6年急劇萎縮。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學術顧問洪家耀指出,幼豚比率下降主要有兩個原因,包括死亡率上升和幼豚減少使用香港海域。

噪音影響溝通

過去10多年本港水質污染未見惡化或改善,但基建工程明顯增加,尤其港珠澳大橋工程對海豚造成的滋擾,相信影響最大,「(海豚)媽媽生活壓力大、搵食艱難,佢自己生育能力會下降」。當海豚出生後,海洋環境的噪音亦影響幼豚與母親溝通。

他指幼豚比率進一步跌至1.8%,反映海豚族群老化問題,去年香港整體海豚數字已是新低,若出生率不能抵銷死亡率,將來族群數目難言樂觀,中華白海豚長遠有機會在本港水域消失。

另稿:
無心社交影響繁殖

港珠澳大橋自2009年底動工,漁護署的海豚報告指出,即使工程高峯期在2015、16年已過去,但沒有迹象海豚恢復使用北大嶼山的海域。一早成立的沙洲及龍鼓洲海岸公園亦受影響,海豚使用該海岸公園跌至2004年以來新低,去年海豚密度較2004年相比下跌85%。資料顯示,海豚用在社交和覓食時間大跌逾半。

海豚如人一樣,花時間在覓食、社交、移動。但漁護署委託船上觀測數據顯示,海豚用在覓食和社交的時間越來越少,2002年觀測到海豚花逾25%覓食,去年跌至不足10%。2002年香港的海豚有10%時間用於社交,去年僅餘下不足5%。海豚覓食的範圍亦不斷縮減,2012年以前海豚在大嶼山東北水域覓食,近年已經絕迹。

專家:因搵食艱難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學術顧問洪家耀指,海豚大多在水面進行社交活動,交配繁殖下一代,「如果你搵食艱難,你冇心機冇時間去社交,同人係一樣嘅,覓食比率同社交比率(下降)反映緊佢哋生活質素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