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24日星期四

喚醒警世護鯊

《東方日報》,2017/8/23

鯊魚看似殺氣逼人,作為海洋食物鏈的頂級獵食者,牠們的存在有助控制其他海洋生物的數量,維持海洋生態平衡。但人類過度捕殺,每年令高達七千多萬條鯊魚命喪大海,汪洋大海被鮮血濡染,不再清澈碧藍。沒有全然呈現血淋淋的殺戮,多位當代藝術家卻以不同媒介創作,藉《鯊魚與人類》藝術展帶出「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的訊息,呼籲公眾保育鯊魚。

「鯊魚畀人兇猛嘅形象,但其實佢哋被人宰割;擺喺餐桌上好似好華麗,但實質被人類威脅緊生命。」藝術家陳佩玲的作品《究竟的彼岸》,將鯊魚不同部位,如魚鰭、頭、內臟分解,化成相框內的標本,但因為影像以「藍曬」技術沖曬,按陽光的強弱曬出深淺不一的藍色,所以褪去了血腥一面,讓參觀者在平靜的藍中,反思人類食用魚翅致鯊魚被消耗殆盡的事實。
剪影交錯 展現人類角色

陳佩玲又將鯊魚標本,混合海馬、貝殼和八爪魚等生物圖形,製成碎片,放在萬花筒內。每運轉一下,不同的剪影交織又分離;參觀者站在萬花筒前,人的影像亦投影在其中,「人、海洋、生物擺埋一齊,代表生態嘅循環,環環相扣,鯊魚嘅滅絕同人都有關係,佢哋嘅滅亡對人類都有影響。」此岸我們以魚翅作昂貴的上菜,無視鯊魚的嚎哭,如何抵達寧謐的彼岸?

藝術創作 促停止食魚翅

放諸香港,身為全球魚翅最大消費者之一,實應肩負起更大責任。有份參與藝術展的國際環保組織野生救援(WildAid)指出,過度的捕魚、不可持續和殘忍的魚翅業,每年使多達七千三百萬條鯊魚死亡,而香港的魚翅食用量亦將鯊魚推向滅亡,因而希望透過三十六位藝術家的作品揭示鯊魚的美,啟發人們停止購買和進食魚翅、食肆亦逐步淘汰魚翅等菜式。

除了作魚翅烹調,鯊魚還會被製成藥材,如是者,人類對鯊魚的苛索猶如展廳內的魚網,不斷向外延伸,參觀者置身其中,彷彿與海洋生物角色對調,成為囊中之物,任人魚肉。警醒背後,部分藝術家還是以懷柔手法,描繪鯊魚與人類緊密的關係,例如鄒亮的作品《暢遊》,就將兩個正在玩耍的小孩放在鯊魚的尾上,帶出人與鯊魚之間並非敵對,並希望使人聯想到鯊魚在水中暢游的情景。

另稿:
工業化毀英地貌生態

除了對地球上的生物步步進逼,人類貪婪的魔爪亦伸向自然環境。早於九十年代,已有學者提出人類世(Anthropocene)概念,指人類對地球的破壞,大得足以進入一個新地質時代。及至最近,一份由英國地質學家與動物學家作出的研究報告更顯示,工業化已對英國地貌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

土壤重金屬含量增

研究指出,英國大片園林被工廠排出的煙霧和灰燼覆蓋,水循環系統的酸值提高,改變湖泊和水塘的水藻品種,生物多樣性備受威脅。土壤的化學元素亦有變化,重金屬含量較百多年前的為多,污染物如膠粒碎屑、鈽和農藥殘餘物亦在英國的泥土中被找到。

隨着人類經濟作業和全球化生產等活動持續,人們對地球地質和生態造成的影響將是有增無減,研究人員語重深長說道,有關的影響將會在全球各處顯現,跨越地域邊界;亦有認同人類世的專家警告,未來五萬年的全球氣候可能會極端反常,與其原來的自然狀態相距甚遠。

另稿:
展覽毗鄰海味舖林立 盼參觀者反思獵殺

藝術展目前正於海事博物館舉行,作為是次全球巡迴跨媒體藝術展的第五站,展品不但與館內常設館藏如漁船和貨櫃穿插擺放,更將展地拓展到館外,吸引人們反思香港作為魚翅貿易港口樞紐,對鯊魚帶來何種威脅,並該如何改變日常習慣,以保護海洋瑰寶之一的鯊魚。

「展覽喺正維港隔籬,上環都有好多海味舖,希望畀到參觀者反思嘅空間。」香港海事博物館高級館長陳麗碧指,曾有退休海員來參觀,因看到海港前的一幅斷鰭鯊魚畫作,聯想到人們捕撈鯊魚的殘酷而感觸萬分;亦有人仰頭見一尾由捕魚工具魚槍組成的鯊魚模型,遭懸吊在遠航貨櫃上,而牽動思緒,反省到亞洲地區龐大的魚翅貿易市場和慘絕人寰的捕魚情況。

策展人冀喚醒世人良知

代表另一主辦團體僑福藝動的策展人黃篤希望,展覽能夠喚醒人們的良知,並推廣「保護鯊魚,拒食魚翅;拒絕過度捕撈,維護海洋生態平衡」的社會公益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