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18日星期三

暴躁男孩抗拒父母 照顧寵物重獲被愛經驗 / 何堃嘉博士

2017-10-16 20:01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hk01.com/01%E5%8D%9A%E8%A9%95-%E8%A6%AA%E5%AD%90%E4%B8%BC/126098/-%E5%8B%95%E7%89%A9%E8%88%87%E5%AD%A9%E5%AD%90-%E4%BE%86%E7%A8%BF-%E6%9A%B4%E8%BA%81%E7%94%B7%E5%AD%A9%E6%8A%97%E6%8B%92%E7%88%B6%E6%AF%8D-%E7%85%A7%E9%A1%A7%E5%AF%B5%E7%89%A9%E9%87%8D%E7%8D%B2%E8%A2%AB%E6%84%9B%E7%B6%93%E9%A9%97
近日網上熱話,一名婦人帶同 5 歲兒子到藥房購物,後稱兒子被店內貓兒「波子」抓傷。即使店員願意負責治理傷口的醫療費用,這母親仍於翌日請來漁農處的人員高調捉貓。事件被廣泛報道,網友發起守護貓店長的聯署書。結果貓店長被「撤銷拘捕」。事件使我有深刻感受,聯想到家長教育子女,和動物與小孩的互動關係和連結。

我好奇的是那位小朋友真正的想法。究竟小孩怎樣看待母親的行為?有沒有理解過自己受傷的真正原因呢?他看見母親如此對待動物,會否影響他日自己建立對待動物的價值觀?母親大前題是出於「保護」自己的小孩,但有否明白小孩是願意讓母親這樣為他「出頭」嗎?
容許我在這裏分享一個小故事。
近日,藥店貓兒「波子」被指抓傷一名5歲男童。(資料圖片)

17歲的家偉(化名),由學校社工轉介到來作心理評估和治療。家偉母親一直懷疑兒子有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時而情緒低落,覺得生命無望無價值,過度睡眠;時而極度亢奮,經常逃學和夜歸,亦做出各式各樣魯莽行為。家偉只勉強完成了中五程度。母親覺得兒子是一個非常憤怒的男孩。父母打從兒子11歲開始,已常與校內社工接觸,雖然轉介了輔導和臨床心理服務,成效不見理想。

還記得,當我初次和家偉母親見面時,她訴說自己作為一位單親媽媽,照顧兒子的確十分艱苦。她內心最渴望的是明白兒子心中想法。不過,兒子每每經常說:「關你乜事……我冇叫你咁做。」母親認為兒子這樣抗拒的對待她,是源於當年的一場校內風波,她亦懷疑事件令兒子留下深深的傷痕。

家偉好不容易才答應會面。經過幾次面談,當他建立了足夠的安全感後,才有勇氣訴說和表達自己內心想法。

原來在11歲的時候,家偉因累次欠交功課而被罰留堂。當天遲了放學回家,父親便隨即大發雷霆。第二天,父親更堅持到學校與老師理論,認為老師是針對家偉。怎料這件事被班內同學得悉且傳開,因而被其他同學恥笑,家偉亦成為眾同學議論紛紛的對象。

就此,家偉極度失落。當父親再得悉此事後,又親自再到學校理論,要求老師和同學們向家偉道歉。
家偉時而情緒低落,覺得生命無望無價值。(視覺中國)

自此之後,但凡發生什麼事,家偉也不敢告訴爸爸,心情惡劣時會在家中大發脾氣,把憤怒發洩在其他的事上面,理論上這叫做移情(displacement)。之後,校內更流傳家偉即使沒有準時交功課也不會被罰,班上的同學對他的恥笑就更厲害了。

家偉在校內經常與同學爭吵,回到家中又見父母關係惡劣,也難跟他們訴苦,就這樣,家偉在校內的行為更見激進,例如用濕紙巾拋向廁所天花上,破壞公物等,心理學上是一種宣洩行為(Acting out)。家偉就這樣過了小學最後的兩年。

其實最明顯不過的是,家偉對於小時候父親替他強出頭,卻被同學恥笑了一段長時間感到非常羞恥。從心理學角度分析,家偉知道自己成績差,容易犯錯,在那時候他寧可父母明白到他的能力有限,給予鼓勵,又或者用慈愛去原諒他的過失。父親不肯承認兒子有錯,亦使兒子也無法如實面對自己的過失。家偉被欺凌是同學不對,但這欺凌卻又源於他爸爸的無理取鬧。父母的教導未能合理化,即使他有憤怒,卻不知道能夠遷怒於誰,日積月累下,亂發脾氣就是他抑壓憤怒的結果。

臨床經驗告訴我,家偉在少年期很渴望得到父母的培育,使他能有自信地成長,無奈父母的離異,父親的橫蠻無理,均使他不能合理地建立理想的父母形象,他的心靈沒有感到被愛過的經驗。我認為有效地幫助家偉的方法,是進行父母形象重塑(re-parenting)。

由於資源缺乏,在有限的會面時間下要進行父母形象重塑比較有挑戰性。我在思量如何處理的時候,剛巧家偉的朋友游說他領養一隻小狗,順應這機緣,我藉著他對小狗的照顧安排重塑父母形象的治療,讓他成為小狗的父母。我引導他從小狗的角度去想,家偉覺得每天要定下跟小狗玩耍和講故事的時間。要清楚定下賞罰的界線。這些也使家偉重新得到培育,學懂接受自己的對與錯,漸漸地,家偉暴躁脾氣減少了,慈心亦增加了。他細心呵護小狗,為小狗的快樂成長而感到興奮。而且,他更成為了小狗的父親,學懂如何給予真正的愛和關懷。
動物不但是人類的朋友,更是愛的泉源。(作者提供)

動物不但是人類的朋友,更是愛的泉源。我有很多朋友家裏沒有養寵物,但他們經常把幼小的孩童帶到我家中,希望他們學習跟動物相處。小朋友學懂小動物要在他們溫柔的行為下才感覺安全。我認為這才顯出父母對孩子德行的真正關心。幸好我家中的貓店長們除了「陳先生」外,也非常好客熱情。他們每次也玩到筋疲力竭,我也樂於讓他們與小孩們一起「放電」,好讓晚上得以寧靜。

憤怒(Anger)情緒背後往往是一份不容易被接納的傷感(sadness),處理傷感,當事人必須重獲被愛和被接納的經驗,這份傷口才容易得到痊癒。透過從動物中感受愛與被愛經驗,不斷易位思考的練習,學習正面關心別人,感受別人,這樣孩子才能建立一個健康和更確定的自我(ego self)。不要小看自我的建立,好的自我功能(ego functioning),就能幫助我們適當地處理衝動,體諒自己和別人,這樣孩子們會較能在群體中與別人相處,自信地成長。

親愛的家長們,在香港要養育孩子實在受很多環境限制,往往也面對很大的壓力,這一點我相信孩子們是感受到的。讓我們用慈心去養育孩子,以身作則,維護他們良好的心理素質,建立有愛的人生!
透過從動物中感受愛與被愛經驗,不斷易位思考的練習,學習正面關心別人,感受別人,這樣孩子才能建立一個健康和更確定的自我。(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