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4月9日星期一

養狗不只個人喜好,還可以減輕公營醫療開支?

2018-04-08 16:06
原文連結在此: https://www.hk01.com/社區專題/174802/動物不友善城市-養狗不只個人喜好-還可以減輕公營醫療開支
去年11月,特首林鄭月娥在其Facebook專頁上傳短片,提到港人除了關心房屋問題外,還發現「原來」有不少市民關心動物權益,而社會不時發生動物被虐待事宜,承認政府有需要在此範疇作更多跟進工作,期望港府未來更關心有關議題。

民間一直有聲音,希望政府成立動物警察及《動物保護法》,維護動物權益,以及放寬公屋禁養狗的規定。但事實上,在林鄭月娥10月發表的施政報告,洋洋灑灑近50,000字裡行間,沒有隻字與動物相關。
早前一隻銀狐犬「小白」墮海後獲救,數天後卻疑再被擲落街亡。香港沒有「動物警察」,欠專門調查動物案件的專隊。
早前一隻銀狐犬「小白」墮海後獲救,數天後卻疑再被擲落街亡。香港沒有「動物警察」,欠專門調查動物案件的專隊。

咩人可以喺公屋養狗?
2003年爆發沙士疫症後,房屋署於公屋實施「屋邨清潔扣分制度」(及後易名為「屋邨管理扣分制」),列明公屋住戶不得飼養狗隻,違者會被扣5分,若住戶於兩年內被扣除的分數累積達16分,其租約將被終止。但房屋署同時實施「可暫准原則」,批准部分住戶繼續飼養在2003年8月1日前已飼養的小型狗隻(體重少於20公斤)直至終老,但強調只屬一次性措施。

直至2016年,爭取放寬公屋戶飼養狗隻終出現曙光。動物權益團體「給狗狗一個家」(Give Dog A Home)宣布曾就公屋養狗條例首次與房屋署商討,並獲署方正面回應,指公屋租戶只需註冊醫生證明,或可飼養伴侶犬。

房屋委員會於2016年的「檢討屋邨管理扣分制」文件指:「極需以狗為伴作精神支柱的租戶所養的伴侶犬之外,公共屋邨一律禁止養狗。」

至於何謂「精神需要」?過往大眾以為必須獲得精神科醫生證明才可獲豁免,但房署在會議中釐清:「如租戶有特別需要飼養服務犬或伴侶犬,只需連同註冊醫生的證明文件,就會酌情處理有關文件申請。」意即不一定要由精神科醫生出證明,一般註冊家庭醫生也可以。
小白生前照,圖為愛護動動協會發言人向香港01證實,今次遭掟落街的銀狐犬,為上周六(3月31日)被警方救起的墮海狗隻。(香港警察FB圖片)
鄰近的澳門,《動物保護法》自2016年9月1日正式生效,對動物保護及相關的管理制度作出明確的規範,當中意圖令動物受痛苦,使用殘忍、暴力或折磨的手段對待動物,造成其肢體嚴重殘缺、失去重要器官或死亡者,處最高一年徒刑或科最高120日罰金。
香港最常聽見的《防止殘酷對待動物條例》可用來懲處虐待、虐殺動物的兇徒,最高罰判監3年,罰款20萬元,條例的阻嚇性一直備受質疑。
養狗可以睇少啲醫生?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2001年的調查,有近八成飼養貓/狗的人會視牠們為家庭成員。調查訪問了1000名15歲或以上的貓狗主人,在1000名受訪者中,約七成是狗主,三成是貓主。日本一項研究顯示,不論是公狗或母狗在與主人對望後,體內的催產素增加130%,男或女飼主體內的催產素亦提升了高達300%。(視覺中國)
根據漁農自然護理署2001年的調查,有近八成飼養貓/狗的人會視牠們為家庭成員。調查訪問了1000名15歲或以上的貓狗主人,在1000名受訪者中,約七成是狗主,三成是貓主。日本一項研究顯示,不論是公狗或母狗在與主人對望後,體內的催產素增加130%,男或女飼主體內的催產素亦提升了高達300%。(視覺中國)

有不少人聽到公屋戶要養狗,會認為「有得住,仲想養狗?」養狗就等於奢侈的喜好。也有些dog hater會質疑,人可以作為伴侶,那伴侶犬又有何用?據黃蔚澄、喻慧敏、倪子健於香港01撰寫的《與動物相處:你不知道的好處》,與同伴動物互動,可促進人類身心健康,甚至間接為社會帶來經濟效益。換言之,養狗不只是個人喜好,或可以減輕公營醫療開支?

上述文章的作者去年以網上問卷形式訪問了近1000名市民,調查顯示:
有飼養動物的受訪者的抑鬱及壓力等方面的情緒問題明顯較少,焦慮情緒亦較輕微。

有飼養同伴動物的受訪者亦較為快樂,人際關係質素較佳,在朋友及伴侶關係中,更能感到滿足。

同狗狗對望,釋放「愛的荷爾蒙」
「同動物接觸時,人會釋放oxytocin(命為「催產素」的激素),會令人開心快樂,會平靜下來,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研究助理喻慧敏說。
「同動物接觸時,人會釋放oxytocin(命為「催產素」的激素),會令人開心快樂,會平靜下來,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研究助理喻慧敏說。

作者之一、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高級研究助理喻慧敏指,不少研究都顯示人能透過與動物互動,改善心理與生理健康,她說:「同動物接觸時,人會釋放oxytocin(命為「催產素」的激素),會令人開心快樂,會平靜下來,減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日本麻布大學動物行為專家菊水建史與其團隊的研究顯示,人類和狗狗相互凝視,會分泌催產素;相反,即使是人類從小養大的狼,當它們凝視主人時,主人尿液中的催產素水平也沒有變化。催產素俗稱為「愛的荷爾蒙」,催產素水平會影響抑鬱症、焦慮等精神疾病,因此催產素未來有可能成為這些精神疾病的治療方法之一。
同伴動物或可節省20億英磅醫療開支
養狗的人,他們平均步行時數較多,對身體亦相對健康。(梁鵬威攝)
養狗的人,他們平均步行時數較多,對身體亦相對健康。(梁鵬威攝)

德國、澳洲及美國都有將飼養同伴動物的相關問題納入人口普查當中。結果顯示:
有飼養動物的受訪者的生活方式較為活躍,看醫生的次數亦比較少。
特別是養狗的人,他們平均步行時數較多,對身體亦相對健康。
美國心臟學會在2013年的科學聲明中指出,人類和同伴動物,尤其是與狗兒的互動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英國國際應用生物科學中心(CABI)於2016年計算出同伴動物每年可為英國的醫療開支節省超過20 億英磅。

獨居長者養狗可預防抑鬱?
統計處的人口推算報告指出,香港的人口老化情況在未來20年亦最為急速,65歲以上長者將會增加超過一倍。據政府統計處早前出版《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主題性報告:長者》,長者獨居情況愈趨明顯,有逾15萬名獨居長者,佔整體長者人口約一成三。美國、香港、日本及荷蘭等地都有研究顯示,獨居長者有比較大的機會出現抑鬱情緒。若其身體狀況轉差,自殺風險亦會增加。

安老事務委員會提出應推廣健康生活模式,以改善長者生活質素,並減低他們出現老年疾病的機會。如何能夠令長者晚年過得健康快樂?國際老齡問題聯合會則指出,長者和同伴動物互動,是建立長者友善社區的一環。容許狗狗成為長者的伴侶,又是否其中一個方法,助長者建立健康生活,甚至減輕公共醫療開支?

除了促進長者的身心健康外,喻慧敏指,狗狗亦能改善隱閉青年的社交障礙,她說:「人與人相處複雜一點,不知人在想什麼;狗則是沒威脅性的動物,同時對人有反應,令人感到被需要、被接納,自然會增強自信。」

「01社區專題」下周將推出《我城愛不愛狗?》系列專題,看看我城對毛孩有多「友善」,敬請留意。

參考資料:
Gullum, R. F., & Obisesan, T. O. (2010). Living with companion animals, physical activity and mortality in a U.S. national cohort.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research in public health, 7, 2452-2459.
Headey, B., & Grabka, M. M. (2007). Pets and human health in Germany and Australia: national longitudinal results.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02) 297-311.
Levine, G. N., Allen, K., Braun, L. T., Christian, H. E., Friedmann, E., Taubert, K. A., . . . Lange, R. A. (2013). Pet ownership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a scientific statement from the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Circulation (May 9).
Headey, B., Na, F., & Zheng, R. (2007). Pet Dogs Benefit Owners’ Health: A ‘Natural Experiment’ inChina.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87(3), 481-493.
Oka, K., & Shibata, A. (2012).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dog walking among Japanese dog owners. Journal of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9: 786-793.
Chi, I., & Chou, K. L. (2001). Social support and depression among elderly Chinese people in Hong Ko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ging and human development, 52(3), 231-52.
Chou, K. L., Ho, A. H. Y., & Chi, I. (2006). Living alone and depression in Chinese older adults. Aging and mental health, 10(6), 583-91.
Miho Nagasawa, Shouhei Mitsui, Shiori En, Nobuyo Ohtani, Mitsuaki Ohta, Yasuo Sakuma, Tatsushi Onaka, Kazutaka Mogi,Takefum i Kikusui. Oxytocin-gaze positive loop and the coevolution of human-dog bonds. Science. 2015.(348):333 -336